PaperFree,Logo,免费论文查重,论文检测,论文查重 ®

国际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国论文,科技部:正逐一彻查,将“零容忍”

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在今年4月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该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此次大规模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不小震动。


资料图:《肿瘤生物学》期刊


对于撤稿事件所涉作者的调查处理情况,14日下午,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国科协等单位在科技部举行记者会,向社会通报。



科技部等通报撤稿事件处理情况


虽是个别案例 但影响十分恶劣


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虽是个别案例,但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打击论文造假产业链


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按照统一尺度、甄别责任、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开。同时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


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结构,各部门联合启动网下清扫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对数年来的论文集中、大规模撤稿并不正常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同时也强调,对数年来的论文集中、大规模撤稿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负责任的。绝不能因为个别科研人员违反科研诚信要求、违背科学精神,就否定我们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否定广大科研人员做出的杰出贡献。


学术期刊集中撤稿事件始末


德国当地时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撤稿声明,声明指出,经过彻查,已经找到足够证据,确信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造假行为,以此公布。


此次撤稿名单长达数页,不仅列出了撤稿的论文题目和刊号,还有作者姓名。涉及的107篇、524名医生和在读医学生,来自中国。



同行评审造假


同行评审也就是评审人评审,是国际论文录用的重要环节。按照施普林格的论文接受规则,作者投稿之后,编辑会安排评审人就论文的科学严谨性,做评审和评价,这些评审人,也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专家以报告形式提供给期刊,之后编辑决定是不是发表。


此次论文的撤稿原因,就是因为评审人造假。论文作者在投稿的同时,推荐一名并不存在的审稿人,并署自己或合作者的邮箱。亦有人推荐真实存在的同行专家,但在署邮箱时造假。这样一来,“运动员”自己就成为了“裁判员”,从而得到“理想成绩”。



对此,记者通过电子邮件书面采访了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对于此次撤稿的原因、细节和后续影响,彼得巴特勒代表施普林格给出了回应。


施普林格公布撤稿行为 清算的是旧账



首先,此次撤稿的论文发表于2012-2016年间的《肿瘤生物学》,“并非是又出现了新的违规情况,而是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在2015年撤稿后,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


“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针对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曾回应称。


2015年8月,施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论文均出自中国作者,给出了的理由也是“同行评审中涉嫌造假”。


记者多方了解到,《肿瘤生物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2016年评分不到3分,远低于8分以上的知名专业期刊,而像《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影响因子评分可以高达38分。


影响因子评分2.9的《肿瘤生物学》目前已经与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解约,归属在美国塞奇(SAGE)出版社旗下。出版机构施普林格之所以此时公布已经与其解约的期刊撤稿行为,旨在“清除不良的科学记录”,清算的是一笔旧账。


同行评审造假问题具有全球性


其次,施普林格回应, “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被做了手脚。撤稿论文的同行评审人姓名真实,但是邮件地址却是假冒。编辑以为论文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但是在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调查和沟通之后,确认评审人其实并没有对论文做出过评审。”


施普林格还表示,“对同行评审及投稿系统做手脚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此次撤稿不会造成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采用更严格的流程要求,但是对作者建议的评审人名字会彻底地核查。”


延伸阅读


造假论文算什么,见过钓鱼论文吗?

王谦秋


大规模的造假背后显然有着一致的推动力驱使——这个驱动力很简单,就是与论文挂钩的职称评定和物质奖励,论文——职称——待遇,一环扣一环,构成大部分学者必经的上升通道。


论文能否发表,当然要看水平如何,但评审人的意见也很重要。按同行评议(peer review)的一般规则,论文能否发表主要由两位评审人的评审意见决定,然而掌握论文生死大权的审稿人其实是无偿在做这项工作,且审稿过程无人监督。


这当然是学术自治的体现,但是其问题在于,评审人难免将自己的主观标准带入,比如某些评审人为了提高自己论文引用量,在写评审意见时夹杂私货,批评论文作者遗漏了哪些重要文献(而这些文献大部分出自此评审人),更有甚者,心存门户之见,符合自己学派观点的论文则同意发表,不符合的则不同意发表。正是因为评审人就是把关人,所以只要有“同意发表”的评审意见就可以蒙混过关。


1996年,纽约大学物理学家索卡尔将一篇题为《跨越界线:通往量子引力的转换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投稿给后现代思潮研究期刊《社会文本》(Social Text)。文章认为,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业已破除了物理学界所谓的“客观”的迷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的物理事实(physical “reality”),不过是一种社会事实(social “reality”),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语言建构。



论文发表后还没有来得及引起学界反响,索卡尔就在另一杂志爆料称他对自己写的这篇论文一个词也不信,此文是“阿谀奉承式的参考、无关痛痒的引用、完完全全的胡扯”。


索卡尔称,此文实为“钓鱼论文”,它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的后现代主义观念,“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索卡尔语带讥讽地写道,任何相信物理事实本质上是社会和语言建构的人,如果想挑战这种社会建构,可以试着从他的公寓(他住21楼)跳下去。


此文一出,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到现在争论都没有停息,这就是学术史上著名的索卡尔事件。自索卡尔之后,为了证明制度的荒谬和无效,自己以身试法的案例持续不断。


学者有发论文的压力,论文出版商和学术会议举办方谋求盈利,大学和研究机构希望单位名下论文越多越好。于是在论文评审上放水,收取版面费,看起来似乎是“多赢”的结果。但这实际却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大批学术垃圾。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John Bohannon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心调查,于是用假名字、假单位和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假论文分别向304个开放期刊(这类期刊大多需付版面费)投稿。结果,接收钓鱼论文的期刊高达60%。


麻省理工的几名研究生还开发了一套自动生成数学论文的程序SCIgen,生成论文四处钓鱼,他们开发这套程序的初衷就是甄别那些审稿标准松弛的学术会议,所以设计的程序让自动生成的论文读起来并不通顺,甚至搞笑。然而就是这样的论文还是被2005年的WMSCI会议接受。论文钓鱼,愿者上钩,他们对此乐不可支。


但后来,有人发现这些自动生成的论文堂而皇之发表在Springer(也就是此次107篇撤稿论文的出版商)和IEEE期刊上。事情暴露后,共有超过120篇论文被撤稿。


计算机骗过人,算得上是通过图灵测试的成就,但计算机生成论文骗过评审人只能是打脸。


本应坚固守护论文质量的同行评议实际上漏洞百出,大量论文发表出来没有为人类知识带来任何进步(仅有作用也只是为某些人带来了职称晋升),表面上的“多赢”,实际上是“多输”

来源:央视新闻



2017-06-16 | 作者:paperfree

合作伙伴:

华为 360学术 中国知网 阿里云 金山软件 百度学术

赞助商:

中国银联 支付宝 微信支付 百度钱包 网银在线 京东金融

常见问题   |   使用帮助   |   用户留言   |   行业新闻   |   论文技巧   |   关于我们

Paperfree提供免费论文查重、论文检测、论文降重、论文相似度检测等服务!

copyright@2002-2022 PaperFree.cn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16012700号-2 湘公网安备43019002001197 湖南写邦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