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写作之拒绝某些中国式惯性思维
第一个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研究热点。”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问题是它如何在论文中被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词被写在导言里,用以解释为什么会开展此项研究。有作者甚至表示,大家都是这么写的,不这么写还能怎么写呢?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研究热点,就是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很多人都在研究它,所以我也研究它。换句话说,我开展一项研究当然是因为这项研究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它重要!是不是这个逻辑?从现实的角度,跟着主流走可能确实比较“实际”。但是从科研创新的角度,“研究热点”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开展研究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研究本身的意义,它能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这个科学问题为什么需要得到解决。不错,研究的意义可能是被很多人认同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去研究这个问题。做为作者,应该明确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真正意义,并且把它表达出来,而不是人云亦云。事实上,在我所阅读过的大量西方作者的科学论文里,从来没有人把“热点”做为从事一项研究的根本理由。打个比方,研究一种新型的药物分子,可以写这是因为某种疾病需要被攻克,过去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存在怎样的问题,而新兴的某类分子显示了巨大的潜力,但是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从事了如下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说一句,这种新型药物分子很“热”或者很“流行”,所以我们就研究它了。
第二个例子是常出现结论或者摘要末尾的惯用句式“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这话是没什么错,可是也不是很有营养,缺乏具体信息而显得空洞。把同样的句式套用到几乎任何科研工作上都是适用的。所谓科学研究,可不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解释某个现象提供科学依据么?科学发展到今天如此之系统,任何研究背后都有一套或者很多套理论(假设),提供“理论指导”也一定是没错了。 使用这样的cliché(中文翻译不太好听,叫陈词滥调)会让文章显得缺乏原创精神,所以我认为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说明一项研究的意义,可以写填补了之前研究的什么空白,解决了一个什么具体问题,对本领域做了什么样的贡献。总而言之,用具体的事实说话,而不是套用一个空洞的句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糊真理。
在这里小编想特别强调的是, 如果是面向英文期刊投稿,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面所说的问题会很自然的成为很多西方读者、包括评审专家的疑问,当然需要加以避免。即使是面向中文期刊投稿,虽然可能之前有不少文章都曾经套用过“研究热点”或者“提供科学依据”这样的词句,并不代表这些是应该保留的良好习惯。如上分析,这种套用的写法缺乏作者本人的独立思考,有损于文章的原创性。小编认为,不好的习惯应当依靠我们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去纠正,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养成刨根究底、认真思考的习惯,维护科研工作的创新精神。
本文整理自网络,仅供大家参考。想要进行论文检测同学,可以去Paperfree进行检测,准确率也是可以保证的。
2018-03-26 | 作者:paperfree
相关文章
论文查重及撰写时找不到方向我们该怎么去处理? 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需要注意什么? 完全不花钱的论文查重平台能去信任吗? 毕业论文内存很大对论文查重是否有影响? 增加字数会影响到论文查重结果吗? 自费的论文查重要点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毕业论文查重的引用率为0%正常吗?上一篇: 从审稿人的角度谈SCI写作细节 下一篇: SCI的“三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