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证研究给博士生们的一些建议
解释型:针对一个现象,尽可能全面地解释它产生的原因。例如,有人写了上面的文章,我们写一篇文章研究净利润、现金利润、应计利润为什么有那样的历史走势,为什么有那样的横截面分布,现金利润和应计利润的变动为什么是那个样子的。也许我们会发现当年宏观经济情况,行业发展周期,企业生命周期,股权结构,治理结构,重大事件等有解释力,这就是一篇好文章,使我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预测型:有了应计利润现金利润的历史走势,知道了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用它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利润走势,或者股票价格的走势。这就是Sloan(1996)文章的类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还能知道其怎么用。
关于选题:
议博士生们在选题时首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要选当前热门的话题,如果一个人就喜欢热门当然两者就重合了。一篇好文章要反复求证修改,做的时间动辄数年,如果你不感兴趣,最后看到就会有要呕吐的感觉,实在是自己难为自己。财务、会计、金融里有我们足够的话题,所以选个自己喜欢的。
兴趣(满足自己爱好)之外,一个好的选题总会在社会中找到愿意听你讲的听众,可能是监管机构、投资者、或者企业,或者纯粹的会计爱好者(这个比较难找到),或者别的会计学者。即使现在找不到,将来也会有(对于一些过去超前的题目)。
选题哪里来呢?要文献和现实双管齐下:读书期间要广泛涉猎文献,精读重点文献,了解研究范式,并打下扎实的经济学和统计计量学基础。这些是内功,会在将来的研究中不知不觉地暴露出来。文献为某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历史框架和脉络,帮助我们在选题时判断你的选题是否有文献意义,是否已被人做过了。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经济现实。经济类研究毕竟是现实的学问,脱离了现实问题去研究往往也会缺乏学术意义。一个好的做法是每天花点时间浏览经济、财经媒体,碰到有意思的报道,案例,新闻就保存下来,积累多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很长时间内不愿意开微博,不经意开了后发现微博的一个好处就是帮助我积累故事。看到一个报道,即使手头没时间保存,可以转发给微博,时不时地把自己的微薄浏览一遍,一个个故事就有印象了。将来需要时随手可用。
开展研究中的问题:
(1)作者对自己选的题目的现实背景了解不够。这个现象比较普遍。研究董事会效率的缺乏对董事会运作的足够了解,研究企业行为的对企业内部利益格局、决策流程缺乏了解,有些甚至缺乏足够的常识。我当然不是说研究董事会的一定得当当独立董事,研究企业行为的一定管过企业。研究者,包括博士生,完全可以通过多读案例,多做访谈了解这些实务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研究不至于范低级错误。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在研究问题设定上回避这些问题。比如,如果我们不了解董事会成员的产生机制,不了解董事会的内部运作机制,那我们可以研究企业有没有董事会对企业的影响,而不要去研究独立董事人数、比例这些我们不了解背景的问题。
(2) 在解释型文章中,慎言因果关系。当我们把A回归到B、C、D上去时,发现B、C的系数显著,D的系数不显著,因此说B、C是决定A的因素,D不是,这是很危险的结论。我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有两个人相貌很像,我们不能因此说两者是父子关系,他们可能是祖孙关系、甥舅关系,或者没有关系。
有人会说,那我们岂不是没法做解释型的文章了吗?我们永远不可能排除还有一个因素我们不知道,却在推动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即使我们排除了两个相貌相似的人的祖孙关系、甥舅关系也不能确定他们就是父子关系呀?
是的!我们永远无法能够证实(或证伪)!这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精细的研究,提高我们结论成立的概率,并据此指导现实的经济活动。经济学科百年的发展已经说明经济学研究对现实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虽然不论哪个经济学理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证实(或证伪)。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证数据分析中更加细心,小心地设定我们的研究问题,明白研究问题的边界。在数据分析中,要仔细观察数据,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观察数据,理解数据现象可能的原因。我提倡实证数据分析时要多一些单变量分析,分组分析,看两个数据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个样子是否符合我们的常识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然后再进入多变量分析。
如果我们从数据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的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的指向基本一致,我们对结论的信任度就会提高。
优秀选题哪里找(一家之言):
前面已经说过选题了,这里我想说的是,要找优秀的选题,应该到经济活动中有“裉节儿”,有瓶颈的地方去找。企业中什么地方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经济中什么地方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地方才会有突破性的研究值得去做。就像研究城市道路设计,应该去十字路口的地方找题目,才能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我们的经济和企业中有很多“裉节儿”,所以还有大量的优秀的研究题目值得发掘。
最后:
给在读的博士研究生还有一点建议:少写文章!我觉得除了博士论文以外,最多写一到两篇练练手就可以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经济学,统计计量学基础知识,读文献,跟踪实际经济问题,甚至可以去实习一下(当然只适用于已经下决心走科研道路的博士生,别实习完了不喜欢做研究跑了)。
在导师的指导下,最好读书期间就能确定好自己未来大的研究领域,在自己的领域内耕耘。好的研究需要多年的积累,如果一个人在若干领域内都开展研究,人精力有限,写出好文章是不容易的。本文整理自网络,仅供大家参考。想要进行论文检测同学,可以去Paperfree进行检测,准确率也是可以保证的。
2018-03-20 | 作者:paperfree
相关文章
职称论文与学术论文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论文不查重检测会影响毕业吗? 职称论文过了查重就能发表吗? 使用不正规的查重入口会有着什么样的后果? 自费的论文查重要点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论文抄的过多怎样才能通过论文查重?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后还有修改的必要吗?上一篇: 毕业论文知网查重心得体会 下一篇: 写SCI文章首先要练扎实三招功夫